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在中国来说,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中秋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是以,最好的祝福语便是“月圆人更圆”。这样的日子,难免会让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怀情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圆之时,乡愁正浓。
单位中秋节值班刚好轮到办公室,我毛遂自荐,自己值班。中秋节这样的节日,谁都想回家同家人团聚,把谁留在办公室值班都是煎熬。而我自己,孤家寡人而已,在哪都一样,既然可以解决别人的大问题,那何乐而不为呢?
在办公室恰好把刘墉的《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看完。第一次看刘墉的书同样也是在大学时代,不过那时候看书不求甚解,自然也谈不上收获,甚至连看的书名都忘了,就只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名叫刘墉的作家的书。前几个月在当当网选书,看见刘墉的这本书,很喜欢这样的名字,时光流转的小巷,听上去都是极有诗意的,于是便买了来看。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才能算得上是第一次读刘墉的作品。
刘墉其人,早已蜚声中外,但凡稍有点学识的人对于这个名字大抵都不会陌生。《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文前有编者述的刘墉其人其文介绍,看过之后不禁肃然起敬。应该说,刘墉的童年是悲惨的,9岁丧父,开始与母亲相依为命,13岁家中失火,家当皆成灰烬和母亲在废墟中筑草而居。或许是正应了孟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童年的遭遇便没有将刘墉击垮,相反他却在逆境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30岁就被圣约翰大学聘为指导教授,刘墉可谓年少成名。而我认为,刘墉最大的辉煌在于其的全能性。作为一名画家,他是极其成功的,其画作入藏纽约中华文化中心,并应邀在欧美多地举行画展,这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作为一位作家,他是极其成功的,其作品曾被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甚至在当年文学排行榜的前“一百大”里,有二十本就是刘墉的作品,这可谓是一个神话。可以这么说,在知名画家里面,刘墉是写得最好的;在知名作家里面,刘墉是画得最好的。
《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大多写的是刘墉的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所想,大多都是怀旧、追寻过去时光的文章,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童年的,那自然免不了关于乡愁的主题。在中秋节这样的日子,看一本关于乡愁的书,个中滋味,实在难以言表。
我这样的年龄,其实是不应该谈乡愁的,抑或是配不上谈乡愁的,对于大多数人的经历是这样。只是,我过早经历了别人应该在很多年后才有的经历,是以遭遇和心态便与同龄人有些不一样。父亲离世的那一刻,老家和我的血脉便被斩断了,血淋淋的撕扯,分开,隔断。于是,老家渐渐远了,家乡无奈地成了故乡。以前,我是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而现在,我是一朵已远离故乡的云,没有根的流浪,在寻找一个停靠的港,待云成雨滴落下来,落地生根。
故乡在很远很远的山外,而我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中间横隔着千山万水。故乡的云,云下的山,山涧溪流,袅袅炊烟的村庄,脚下的泥土,熟悉的乡音,瘦弱的老牛……只在梦中依稀相见,浮在梦里的还有父亲和母亲温暖的脸,梦里所有的故事都承载着童年,苦与乐,欢与悲。那时候,一家人,每天都是团聚。
依稀梦里是故乡。梦醒时,北风依旧,夜长衾枕寒。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至少还能遇到故乡来的人,还能问问“寒梅著花未?”而我,连这样的机会都极少遇到,在这样的一座小城里,竟然听不着一句乡音。因为未曾遇到便倍感珍贵,因为珍贵而更加怀念,于是乡愁就这般在不更事的年纪里占据了内心。
乡愁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思念,这思念比恋人的相思更纯更烈,恋人的相思不过是因为时间或空间上的阻隔而竞起的想要在一起的念想,两个人都知道,无论多远、多久,终会见面的,终会在一起。而乡愁却是因为失去了、回不去了的惆怅才让人竞起无望的思念,那念,如蛆附骨,蚀心。在你去的每一个遥远的村庄,在你品读每一本关于家乡或是故乡的书里,在遇见淳朴乡音的时刻,在每个不喝醉后不眠的夜里,在好梦留人的衾枕中……,乡愁,都会如潮水般涌来,淹没孤独的你。
有时候,会突然觉得自己庆幸。庆幸自己有那么一个故乡,将自己的童年锁在遥远的地方,让自己还能去思念,去回味。相较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大大的幸福。没有故乡的人自然不懂乡愁,没有过离乡漂泊漂泊的年岁便不会明白乡愁,,没有乡愁的人自然读不懂关于乡愁的句子。而关于乡愁的句子,古往今来,都是最美最动人的。从诗经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到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是家”,从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到欧阳修的“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无一不是乡愁名句。
而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更是将乡愁之苦之恋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每次读来总令人黯然神伤。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认为,关于乡愁,这是最好的诗句,没有之一。
刘墉在《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里写了另一种乡愁,因为两个国度漂泊的乡愁,因为回不去童年的乡愁,因为父亲离世的乡愁,因为故乡改变的乡愁。他写了小楼、窗花、庭院、壁虎、砚台、飞雪、浴缸、吊桥等,无一不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刘墉是入了美国国籍的,台湾倒成了异乡了,乡愁也便更甚。
在《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里,有许多关于刘墉对父亲的记忆,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了刘墉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他写了许多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和父亲钓鱼,去父亲的办公室,看父亲研磨写字,听父亲拉胡琴等,刘墉的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那时候刘墉刚学会记事不久,我想他是记住了和父亲在一起的所有日子了,他写父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父亲说的那些话。他喜欢用“父亲说……”这样的语句,无论父亲出身如何,无论成就几许,无论父亲离世与否,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永远是这世上最伟大的、最可信的人。在刘墉的生命里,父亲大抵只是活在记忆里,是以,读来更令人感动。
刘墉的文字,既不晦涩难懂,也没有太多的引经据典,更没有教人说道,他记录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每个人身边都有可能遇到的小事,因为如此,读起来不至于令人空泛乏味。在中秋节一个人读这样的书,心中乡愁如涨潮般涌起。此刻,窗外皓月当空,思念的人儿啊还在仰头看着。我想,故乡应该也有这样一轮满月照着,那曾是我的家,生我养我的家。
(故乡眺)
(故乡夕阳)
(全家福 摄于2006年)
(全家福 摄于2012年)
(故居老屋 摄于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