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生活点滴事(读杨绛《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些像回忆录,却在回忆的描写中教导了人们。生活,本不必大起大落,却难免崎岖坎坷。那些点点滴滴的经历与遭遇 ,恰是最值得珍惜的,到最后都会成为最让人怀念的幸福。而那幸福,来自于家庭。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心去经营自己家。

但凡稍微识几个字的人,大抵都应该听过钱钟书之名,抑或是至少应该听过其著作《围城》。钱钟书之作品,自然仅非一部《围城》,然,《围城》成就之高自然已令其它作品有些黯然失色了。钱钟书先生是清末民国年间才子,中国近现代的作家、文学家。钱钟书之妻杨绛,人生“杨绛先生”,对于女士用先生称谓是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之后,对某些在一个领域(主要是文学、政治等特殊领域)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女性的称谓,如宋庆龄先生(国母)、何香凝先生(廖仲恺先生之妻)、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等。 钱钟书之女钱瑷,1937年5月生月英国牛津,那时正是夫妻二人出力求学之时,钱钟书在牛津拿了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3月,钱瑷病逝,那时候钱钟书87岁,杨绛86岁,一年后,钱钟书逝世。六年后,杨绛先生散文随笔集《我们仨》出版。

顾名思义,“我们仨”指的自然是钱钟书、杨绛、钱瑷,《我们仨》整书记述的便是三人在一个家庭里的点滴生活,主要是自钱瑷出生至离世近六十年的家庭生活,93岁的老人用最平实的口吻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家庭经历娓娓道来,有欧洲求学、学成归国、求职波折、战乱颠沛、新中国成立、十年动乱,直至风烛之年,女儿与丈夫相继离世,留下一个人在这人世岑寂的思念。这不是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亦没有生离死别的细节;只有柴米油盐、含饴弄孙的平凡琐碎事,却胜似故事,读来令人动容。

《我们仨》这书本其实便不很长,九万多字。正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题为“我们俩老了”,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楔子,用很短的篇幅讲述了杨绛在和钱钟书安居晚年时的会经常做起的一个奇怪的梦,总令人迷惘分不清东西的梦,最后一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引出了之后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所有故事。

第二部题为“我们仨失散了”,主要写了钱瑷和钱钟书先生离去的过程,那时候钱钟书抱病,杨绛每日陪在床前,而女儿患颈椎癌也住进了医院,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每日从客栈走到船上陪着丈夫捱过漫漫时光,又孤独的走回客栈听女儿在电话那头的种种病情。杨绛将钱瑷在医院里的种种经历写作是她在梦里看见的,看见女儿住进栋灰矮的医院里,梦见女儿吃饭、化疗、打点滴,梦见女儿和病友、医生、护士、女婿交流,梦见女婿给女儿送去的大冰箱,梦见女儿走了,“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去了”。看着自己的女儿整日被病痛所折磨,最后无助的离开人世,作为母亲,其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于是,杨绛选择了用梦这一方式描写了钱瑷在世的最后一年的日子。杨绛将这梦不断的说与病床上的钱钟书听,她一再对自己说“梦是反的,梦是反的。”只是,这个长达万里的梦终究还是会无情的醒过来。只至,钱钟书对她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悄然长逝。那段日子,杨绛先生坚强的扛着残酷的岁月,“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日子便就这么一天天溜走,她送别了她唯一的女儿和陪了她半个多世纪的先生。

第三部题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写了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钱钟书从成婚后去欧洲留学到一九九四年钱钟书入院前的生活。他们在异乡相知相爱,有了女儿钱瑷,然后回国,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然后是共和国成立,钱瑷长大、工作,然后经历文革下乡,批斗,最后一切都逐渐好了起来。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描写了六十年的生活细节,也是最感人的一部分 。生活,往往在细节之中见真情,人也往往能细节的回忆里重生。也就是通过这些细节,塑造了杨绛一家夫妻相敬如宾、父慈女孝的家庭生活。杨绛之与钱钟书,可谓夫妻相处之楷模典范,钱钟书在外养家,思念家人却受父命与时局影响,不能日日得见。钱瑷一直在跟随母亲,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连教育都让杨绛一个人承担了,而杨绛也不负重任,自学的钱瑷在考高中一年级时竟然能考到代数满分。

虽然年少时不常见到父亲,这便不影响钱瑷和父亲钱钟书的关系,用杨绛先生的话说“钱瑷和他父亲最‘哥们’”。他们一家,经历了上个世纪里所有的动乱与灾难,相濡以沫,牢不可分。书中描写了几个细节印象深刻。杨绛写到她和钱钟书的关系,说她和钱钟书只吵过一次架,是在出国轮船上争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时吵的,她说“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最后,他们便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于是他们便这样相手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岁月。关于亲情的血浓于水上的,一个细节可见一斑。文革后,杨绛和钱钟书成了“牛鬼蛇神”,而钱瑷是“革命群众”,她要回家看父母必须走过众目睽睽的大院。钱瑷的办法是先写好大字报贴在楼下和“牛鬼蛇神”“划清界线”——她着重说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一言不发偎在父母身边,给他们一针一线的缝衣服,又从书包里拿出父亲最爱吃的夹心糖,剥去糖纸放进瓶里,并将糖纸藏入书包带走,“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在那个现实拷问良知的时代,患难最可见真情。

最是生活点滴事,读人令人心恻然。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些像回忆录,却在回忆的描写中教导了人们。生活,本不必大起大落,却难免崎岖坎坷。那些点点滴滴的经历与遭遇 ,恰是最值得珍惜的,到最后都会成为最让人怀念的幸福。而那幸福,来自于家庭。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心去经营自己家。

最是生活点滴事(读杨绛《我们仨》)

山居笔记

当我们谈论责任

2015-12-4 9:01:53

山居笔记

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到老

2015-12-7 16: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