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书记

又到了三月的最后一天,明天便是愚人节了。习惯性的在这一天总结一下三月,似乎每年的时光节里,没有比三月更好的季节了。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木葳蕤,一派生机盎然。

这又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三月,没有比往年更大的春雨,也没有比往昔更炙热的阳光。中规中矩的岁月里,一个人循规蹈矩的活着。岁月日复一日,生活年复一年。

大理学院的樱花还是在一样的日子里绽放,我去了,看了,也避开了拥挤的人群。湿地公园里的柳枝如约一般抽出了条,我走过,风起,柳絮扑面而飞。永平金光寺的木莲花开放,我终于圆了几年前许下的诺,虽旅途劳累,却怡然自乐,不虚此行。院子里的蔷薇在26日的时候盛开到极致,我坐在办公室里,穿外花事绚烂,我记下了这一场每年都会到来的盛开。

三月,本来就是赏花的季节,山坳里,田野上,洱海边,小路旁……桃花、樱花、梨花,还有不知名的野花都争相斗艳,幸甚并没有错过这赏花的时节,幸甚并没有辜负这满目的春光。这花的三月里,杜超和红军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有因为爱情的婚姻都值得珍惜,也应该被祝福。

月初的时候,曾经写下过三月的读书季的字句,虽然终日漂泊流连,幸甚并没有辜负这该读的书。从1日至今,恰好读完了预定的书目,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却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个合理交待。

第一本读的是书是季羡林的《我们那个时代》。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这些桂冠对于季羡林先生来说,自是不必再赘述。这个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的人,其文学艺术的天赋惊人,而其人格也足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榜样。《我们那个时代》分“遥远的怀念”、“道德文章”、、“渐行渐远”、“笑着走”四章共271篇文章,细述了季羡林先生对恩师,对挚友,对亲人的抒怀作品集,包括对胡适、陈寅恪、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冯至、张中行、汤用彤等享誉海内外大学者的真实人格的描写,更多的是一代学术大家对人间真情的缅怀与感恩。看了《我们那个时代》,才恍然发现自己的大学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一无是处。我甚至都不记得我大学老师的名字了,更何谈老师的人格与性格,更遑论大学给我的收获。看了季先生的文章,羞愧难当,然,时间是最不可能重置的事物,过去的便过去了,没有重来的可能。失去的,便是永远失去了。人生,最充实的表现莫过将来回忆现在时,能有话可说,能有事可回忆。若那时的回忆是空白,那便代表了你现在是失败的。

第二本读的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看过很名人的传记,国内的、国外的都有,唯觉此本《名人传》与众不同。罗曼.罗兰是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字、思维、角度都有其独特之处,所写的传记也是常人所难企及。《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罗曼.罗兰在写三个人传记时虽然是按时间递进而推进,从出生到成长到生命结束,但他并没有局限的以时间为主线,而是将作品与人物内心的经历变换为主线,一步步推进。这样的写法,让每一部作品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每个作品都有了存在的因果。罗曼.罗兰《名人传》,再次验证了每个人写的每部作品,其实写的都是自己的内心的道理。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里,尤其是对于作品的分析上,不难看出其对于三位笔下人物所耗费的研究心血,若不是对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作品研究得如此透彻,又怎么写得出如此成功的传记?天才者的人生,自然只有天才才能描述。看完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天才都是孤独和孤傲的,无论是见多芬还是米开朗基罗或是托尔斯泰,无一不是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孤傲和不为世俗所容的孤独。

第三本读的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便已传入中国并且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新青年。狄更斯出身贫寒,12岁时因父亲入狱,一家人随著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这段艰辛、屈辱经历,让狄更斯的作品更注重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进一步深刻地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雾都孤儿》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本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舞台剧,小说中“奥利弗要求添粥”一节已被编入多种英语教科书中。作品多个地方都用了狄更斯最为擅长的讽刺手法,读来令人笑中带泪。例如:当主人公奥得弗要求添粥而被处罚后,文中写道:“奥立弗犯下了一个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罪过,公然要求多给些粥,在以后的一个礼拜里,他成了一名重要的犯人,一直被单独关在黑屋子里,这种安排是出自理事会的远见卓识与大慈大悲。”当然,我个人认为故事的最后是好人收获幸福,坏人被绳之以法的结局有些过去俗套和乐观,即使我们都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收获这样一种结局的。

第四本读的是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其人,作为民国时期杰出的才女早已被世人所熟悉,尤其是其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更是可以流芳百世了。民国多才女,林徽因绝对称得上是才女中的佼佼者,才貌双全形容于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凡有才之人,世人对其感情经历更为关注,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承”了,无论男女皆难逃其中。作为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感情当然不免会和大才子徐志摩扯上关系了。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不过在其东渡日本,而林徽因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后,二人的命运成了另一种结局。四年后再见时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志摩很快爱上人妇陆小曼。林徽因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才女之气可见一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作品合集,其中包括有诗、散文、小说等多篇著作。诗中尤以《你是人间四月天》为妙,我个人认为若不是从事了建筑设计的事业,林徽因的诗作水平未必会在徐志摩之下。而散文也是写得很好的,女性独有的细腻与婉约在散文的笔触上独占优势,尤其是悼念徐志摩的两篇文章写得行云流水、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唏嘘。几篇小看尽,窃以为《九十九度中》为上,几个并列推进的故事线通过不同的结局展现了贫穷与富贵之间的落差和对比,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

第五本读的是胡适的《胡适自传》。个人拙见,若抛弃政治与信仰的因素不谈,而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杰出贡献者或是集大成者,非胡适莫属。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宣城绩溪人,生于1891年,逝于1962年,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著闻于世。“胡适是民国时期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竭力倡导白话文,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他耗尽心血著作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不可多得的作品。然而由于他倾向于资本主义改良学说,遭到了左派人士的指摘,甚至于建国初被批判,但这些只是源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至少胡适之先生对中国学术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且不容歪曲的。”(选自百度百科)。《胡适自传》是胡适自己给自己写的人生,不过遗憾的是只是四十岁前的人生。书分《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等四部分构成,详细的记录了胡适从母亲订婚到出生到九年家乡教育到上海求学到外国求学的历程,胡适三岁丧父,教育他成长的是比其父亲小30岁的名叫冯顺弟的母亲。从胡适的求学路里不难看出,求学之路贵在坚持与认真,但凡成大事者势必皆是经历过逆境之人。胡适少逢家变,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可是无论在家乡的学堂还是上海的中国公演,他都是同龄中的佼佼者,他刻苦、努力,有思想,少年老成,终成大家。而最后一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则详细记述了胡适倡导“白话文”的过程,那是一个充满了误解和斗争的过程,他写道:“可惜须单身匹马而往,不能多得同志,结伴同行”,其孤独与艰辛可见一斑。不过,他坚持了下来,于是才有了今日通行的白话文。严重一点说,如果不胡适单枪匹马的努力,或许今日之文章还是“之乎者也”的古文言。胡适之功,不可磨灭。对于胡适,我个人是极为欣赏和崇拜的,不过因为对文章研读太少,不敢妄加点评。是以,对《胡适自传》就写到此收笔吧,纵有千言万语,留待它日重头再说。

三月读书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泊知了网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
山居笔记

3月29日的春雨

2016-3-29 10:56:15

山居笔记

我看《伦敦陷落》

2016-4-11 14: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