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驴得水》是一个非常黑色的喜剧,过程充满了令人捧腹的情节,结局却令人深省,看到最后已完全没有了开始时的感受和心态。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让人越看越压抑的作品,人类在贫困、软弱前的贪婪愚昧、自私、利己的人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从没有否认过人性的软弱,我也很少去真正的思考人性的问题,我害怕自己的行为会背叛内心,“格物致知”固然是好,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和王守仁一样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太平盛世时,美好掩盖了一切,人性的弱点因为没有被触及到而近乎于消失,高尚、博爱、无私充斥天下。当乱世来临,当人们将为自己的生命而提心吊胆之时,人性的弱点开始大行其道,绝境才能看出人心,绝境才能看到人性。我一直不愿过多地思考人性,我如果将自己真正置身于彼地时自己的选择会与心中之期待相悖。不把自己放在绝境里,怎么知道所谓坚守到底有多坚固,其实也许根本只是不堪一击而已。
鉴于此,我对于片中几个人的角色喜好程度是非常好明确划分的。除了孙校长和孙佳之外,我个人觉得其它角色都不可取。从五十步笑百步的思维来讲,我认为裴魁山比周铁男更容易让人谅解。裴魁山本身是一个酸腐书生,迷恋张一曼表白被拒后性情大变,变爱为恨,开始疯狂的报复。周铁男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铁骨铮铮,性格耿直莽撞,认理而不怕死,可是这个印象在一声枪响之后被彻底颠覆了,他成了最贪生怕死趋炎附势的小人,那声枪响让他暴露出了最本真的自我。而裴魁山一直没有标榜过自己的高尚,至少在这一方面来说,他比周铁男更真实。
剧中的铜匠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式的底层农民,没有文化而家有悍妻,过着窝囊受气的日子,一直被别人看轻。这种人的表明看憨厚老实,其实内心因为一直在底层压抑而极度病态,这种人一旦得志那就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主。小人一旦得志,其破坏力往往要比普通人大得多,这种悲剧看看中国历史上的翻身为主的小人德行便知道了。《驴得水》这个片子里只有一个人死,那就是张一曼,而张一曼的死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社会的问题,那时候国事艰难而贪官横行乡里欺上瞒下,这种底层的政治角逐也是血淋淋的,终究会有人失败,会有人牺牲。但张一曼的死最直接的原因来自铜匠,如果不是铜匠的疯狂报复,张一曼完全可以像另外三个老师一样苟活下来。
看过《驴得水》的人,对于张一曼这个角色应该是印象最深的。任素汐所饰演的一曼是个自诩为追求自由开放的人,她身材曼妙,伶牙俐齿,歌唱得很好,懂诗律、会教书、能绣花,甚至还会英语,典型的民国才女形象。她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人,她能在偏远的山村将生活过成诗,她能将漫天飞舞的蒜皮当成雪花。这样的女子,要么非富即贵,要么是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影片最终没有交待这个一曼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是从魁山的话里隐约听得出一些听上去可能并不是太好的她的过去。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无论光彩或是黑暗,能翻过去而开始新的一篇那至少说明那个罪还不至于大到无法弥补。张一曼在一个遥远的山村小学任教这件上来看,她应该是想要开始一种的新的生活的,这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我不太能理解那种所谓的追求自由。自由有许多种,如果你非要以性开放作为自由来追求,那么请恕我的觉悟还不能达到那么高的一个层次。
《驴得水》这部片子在网上的口碑是很好的,而网友对于张一曼的同情也莫衷一是,大抵都认为张一曼属于新时代的女性,属于超前的喜欢追求自由的女性,错只在她生错了年代,她应该生活在一百年之后的社会。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不是时代的问题,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磨砺与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沙见金,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那些能引人向善的、教导人们道德情操的、能正导人们三观伦理的思想一直都在闪闪发光,这些东西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抛弃或淘汰,因为那是我们共同认可的道德观、价值观。而张一曼挑战和践踏的正是这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甚至牢不可破的价值观。
剧中的张一曼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一般都不缺乏追求者,无论是在灯红酒绿的城市还是在寂静萧瑟的山村,她都能像一朵花一样的绽放着。这样的人,大抵都会因为自己的姿色相貌而招致一些可能不是很好的流言,是以,自重自爱对于这类人来说尤其重要。然,张一曼不在意的恰恰是这一点。她对裴魁山说她本来就是一个放荡的人,那时候我以为她只是借此以推脱拒绝裴魁山而已。不过,她之后在剧中的表现似乎证明了她的确是一个放荡的人,她的生活的确如此。教铜匠识英语时的表现和“睡服”铜匠之事将其心态和行为表现得恰到好处。
我对于所有有违伦理的人和事,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正如我并同意安娜一样,对于张一曼,我也同样无法同情起来。
《驴得水》的对于人性的探索是成功的,虽然它的过程让人压抑,那正好说明了人性的黑暗是令人压抑和绝望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利己、懦弱、畏惧、自私、贪婪。而这些,你我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