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读完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菊与刀》,心里颇有些感触。要了解《菊与刀》的内容,首先应该了解其创作背景。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轴心国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美军进占日本本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同为欧洲文化背景,美国对德国战后问题的决策较为清晰可行。但是如何处置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战后问题上,因为东西文化的差异让美国政府陷入了决策困难。为此,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以期制定出最后的决策。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类学家,她接受了这一课题,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当时日美战争尚未全部结束,本尼迪克特不能到日本本土进行调查。于是,长于田野调查的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了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犯,同时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艺学术作品,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去解读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特用“菊”与“刀”的形象,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民族性。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她把这份报告写成书出版,即《菊与刀》。
《菊与刀》从日本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性格养成、生活习俗、教育制度、战争起源分析等多个方面揭示了日本国民性格,为美国在战后管理日本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甚至直接影响到美国对日本体制管理的决策。众所周知,战后的日本管理上,美国维持了天皇制度,维持了以日本政府统治日本的制度。从某个方面来说,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对美国战后管理的决策影响深远,甚至左右了美国的决策。
当然,要想用几句言句就将鲁思·本尼迪克特花费了无数精力和时间所撰写出来的日本国民性格分析报告总结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是以,总结或提炼《菊与刀》的内容并不是我在此文想要做的事情,如果真正想要了解此书内容的人不妨去认真研读一下原文,毕竟原文也不算太长,共十三章,两百五十多页,阅读速读尚可的人可能一天便可以读完。
今天所要谈的是读了《菊与刀》后的几点感触:
其一是文学与报告学在创作与价值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题材。我们经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就是说文学可能是对生活的提炼,但它未必完全忠实于生活,文学创作手法多样,并无严谨的格式与要求。夸张和失真的创作在文学中比比皆是,正是这些创作方法提升了文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而报告学则不然,其讲究真实性和证据性和指导性,《菊与刀》尤其有这种感悟。《菊与刀》全书多角度分析了日本国民性格的特点,揭示了日本人性格中的多重矛盾性,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对于日本人的这种国民性格,本尼迪克特从等级制度、报恩意识、义理、日本儿童的养育方面展开分析。她所有得出的结论,都是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多个个体差异中对比总结而得到的,绝非我们日常所说的“妄言”、“虚谈”。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谨,才让此书所得出的结论符合日本国民性格,才对美国占领日本的方式产生的影响,而后来的历史表明,这种占领方式其实是成功的。这就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其二是关于严谨与包容的态度。中国人是聪明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之厚重证明了我们国家之伟大,民众之聪明,文化之先进。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国民性格里有一些缺陷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我们缺乏严谨,我们不够包容。严谨之说不必赘述,是态度问题,看看我们那些奇葩的吉尼斯大全就可窥其一了,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件事、某项产品缺乏严谨的认识,只求快与新,只求出其不意,却不去想这背后可能带来的问题。这就导致我们产品市场力竞争不足,使用后问题百出。在学术的研究上亦如是,只求另辟蹊径提出新颖的观点,却不能从反面论证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此处所讲的包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包容,而是指对对方的理解上。日本弹丸之地能立千年而不倒,其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是其一,但其国民性格中的先进性影响作用也不小。日本从唐代大规模学习引入中原文化,兼收并蓄,将唐朝的汉文化吸收、转变成独特的日本文化。时至今日,像菊文化、茶文化等某些文化上日本保留的比中国还好,这证明了日本人对外文化的包容态度。七千多万国民的日本敢对拥有四亿多国民的中国开战,并不是突发其想,而做了充分、充足的论证后做出的决定。其结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十四年的抗战史,我们损失四千万国民的生命,而财产损失则不可胜数。抗日战争,我们终究是胜利了,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胜利。日本为何敢对中国开战,日本为何敢独占东亚,当然不是偶然或是幸运这么简单。那是做了无数严谨的论证后做出的侵略。他们认真研究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历史,了解中国可能的应战措施。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人做到了。而我们呢?至少我们没有一份像《菊与刀》这样的报告文学,抗日战争时期最精确的中国地图往往是日本人绘制的。日本人甚至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其三是关于信仰的问题。我们从小就接触到关于抗日战争的一些电影电视,总能看到日本鬼子那些极端的、残忍的军国主义举止。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俘虏的日本军人很少很少,而美国人俘虏的日本军人同样很少。日本人在穷途末路时会选择同归于尽或是自尽,所谓以死效忠天皇。关于这个问题,鲁思·本尼迪克特花了很大的篇幅来研究说明。我无意再去追溯那些原因,做为抗日战争的受害者,中国人民不会也不可能替日本吹嘘他们那所谓的“效忠天皇”之动力。相反,我们要看清楚镜子中的自己,那曾经噬人的狼依然在家门口虎视眈眈,我们不能再让70年前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时刻枕戈待旦。信仰所凝聚的力量绝不可小视,可是,我们的信仰呢?且不说那些崇洋媚外、奴颜婢膝的嘴脸,某些党员同志都会忘了自己的信仰——党员唯一的信仰便是中国共产党,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这才应该是一个党员该有的样子。
当然,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人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见解。我的感触仅只是个人内心的想法,便不能说明清楚作者的意图,也无法代表其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想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这个民族多一些了解,读一读《菊与刀》肯定是会有帮助的,而且是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