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已经已经一段时间了,偶尔有灵感迸发,想写下几段只言片语,一直在犹豫中未能付诸实际。一方面,上周整周的出差打乱了之前的计划,另一方面对读史的一些感触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推进之中,往往是某时觉得较为新颖的观点到第二天时又觉得似乎已泯然众人矣,其实最大的原因可能也是懒惰的心理作祟吧。人只要懒惰,总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找到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的。
对于历史,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从小开始一直始然。从小学接触的中国历史再到中学、大学,接受了较为正统的历史教育,形成较为传统的历史观。工作后,大多数的读书时间消磨在文学和文化书籍中,剩余的一部分献给了零星的历史学。从去年开始,就有一种设想,想要对历史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学习,便在去年年中付诸于实践。后来因为成婚等其它原因,学习时断时续,甚至有一段时间已然停滞,直至今年重启读史计划。
我的计划是首先第一阶段概念性认识世界史,第二阶段再进入中国史,同时培养古汉语阅读能力,最终进入二十四史。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学习任务。
对于世界史的学习,是一个庞杂的工程,涉及地域广阔,文明发源和进程不一,民族性和文化性也不一样。要理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形成的历史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培养全球化的大历史观念非常重要。只有立足于全球,不局限于某个区域或某个国家,了解和掌握全球化历史进程才可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当然,在大历史观的培养和形成上,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研究全球史的专家很多,甚至可以说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人研究全球史,到受观念、受教育程度、掌握素材程度、严谨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的史学家所形成的史书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受个人民族主义影响,大多数史学家会形成本民族或本国家的中心论,过于强调或夸大本民族或本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导致某些观念失之偏颇。是以,教材的选择相对重要。
要找到一个完全公正无私或是完全正确的史学观点是非常困难也是不太现实的,只能在不同的史学专著中选择口碑相对权威和可靠的著作。在世界史的研究上,不可否认,西方国家的研究在较中国的研究要深入全面。因为并没有作深入学习的准备,我在选择世界史的教材时主要是从人类史、大史观方面选择,少有国别史的资料,如果有需要都是后期进行深入补充的。我学习世界史的书单主要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麦氏父子《麦克尼尔全球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彼得·弗兰科潘《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彼得•希瑟《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陈恭禄《日本全史》、拉施特《史集》,还有一些像历史记年表、世界历史地图之类的辅助书籍。其中,也陆续穿插的阅读了诸如《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波斯帝国》、《耶路撒冷三千年》、《极简罗马史》等书籍。
当前,大多数书籍已经基本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麦氏父子《麦克尼尔全球史》的第二次阅读已近尾声。尚有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和拉施特《史集》没有读,这两本书还没有购进,已放入购物车,打算在“双十一”购进。读了全球史,对世界的是一个全新的认识,惊讶于自己思维狭隘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推翻之前自己一直认同的某些史学观点。偶尔有一些零星火花感触,可能会在今后开一个《读史》小栏目作为记录分享。